01.
政策指导,全民响应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份指导‘人工智能+教育’极其重要的文件”,成了教育领域的共识。
一时之间,教育集团布局教学场景通用智能体,K12学科系统集成商转战AI+教育,教育机构押注……
是等?还是干?毫无疑问,都会选择后者。
有人专攻教师工作场景,有人死磕课堂教育,还有人押注学校管理。AI+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教育场景差异化落地路径已经清晰。数家教育科技公司与Kymo AI生态创新平台合作,已完成AI+教育闭环。
02.
锚定学校教育场景,让AI到教育一线助教、助学
让AI技术和教育场景无缝连接很难,但不是不能做到,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做。早在《意见》印发前,就有一批教育科技公司在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缺少开发平台和专业技术团队,但吉林某教育科技公司仍决心投入AI。聊起智能体在教育场景落地,该公司业务负责人认为,找到既能提供资源,又能提供技术支持的AI技术服务商是关键一步。
该业务负责人找到Kymo,表达希望借助Kymo开发管理套件以及AI培训、资源,从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场景入手,有计划地在合作的教育集团里落地一批智能体。
“基于Kymo,直接链接到需要的大模型、算力、知识库资源,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该业务负责人拉通场景和技术双方,迅速推动智能体开发。
针对课前的学校管理、教师工作,定制开发覆盖教研、行政、安保、后勤等一系列智能体。
针对课中的教学场景,定制开发包含课堂互动等一系列智能体。另外,直接通过Kymo将智能体直接对接到学校原有教学系统。
在秋季开学的前一周,依托Kymo开发的班级管理数字人,已经成功“入驻”在每个新生班级群里。这个数字人24小时回应着学生们关于新学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问题的解决速度,也简化管理流程。
03.
击穿数据隔离痛点,一套平台,全校使用
当教育集成商做AI+教育时,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
河北某K12学科系统集成商第一次与Kymo团队深度探讨时,就表示希望将智能体产品化,为片区的所有学校提供使用服务。
“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管理智能体的平台。”该集成商技术负责人说。通过Kymo,该技术负责人完成如英语口语训练等一系列智能体的严格身份权限区分、数据隔离,形成覆盖小学到高中的智能体课后管理“用-管-控”完整服务链条。在一个学校试点成功后,迅速推广到片区的其他学校,将智能体产品变成可复制的教育服务。
AI教育不是少数贵族学校的“奢侈品”,而是每个学校平等享有的教学资源。
《意见》发布前一个月,山东一家教育机构已上线拍照阅卷等教育智能体,并向Kymo发来感谢信。
在Kymo这个“聚宝盆”里,教育集成商将AI内生能力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育场景深度耦合,占据垂直教育领域的制高点。
机遇不可多得,AI内生是决胜的关键。
政策指导下,敢于把AI融入核心业务的人,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场景的边界;敢于用AI重新做一遍教育的企业,赢得下一轮竞争的门票。
AI+教育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顺势而为,形成AI内生能力,才能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