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老张(化名)差点解散跟了他十年的教育集成团队。
争取项目靠投标,投标耗费巨大,即便中标,结算后也往往无利可图;但若放弃,公司整体的运营压力又令人无法退缩。价格战打到骨头里,百万项目利润不如一场网红带货。
学校要跟着政策走“人工智能+”道路,他却只能堆砌越来越便宜的硬件。这条老路,一眼就望到了尽头。
一次论坛茶歇,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和Kymo的CIO聊了半小时。就这半小时,让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不再卖耗费巨大财力、物力的软件、教学系统,而是用AI转型卖教育服务。
一年后,还是那个团队,还是那些客户,但生意彻底变了。公司不仅活了下来,更是凭借5年期服务合同和稳定的订阅收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利润和现金流。
一种融合了顶尖AI技术、平台化运营和深度服务的新商业模式——AI技术服务商支撑+教育集成商建平台+学校付费使用——救活了这家公司。
01.
“工具型”已死,“服务型”当立
教育集成商业模式的升维竞争
今年,AI教育政策和AI教育技术都进入了爆发期,如国家牵头“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如Kymo等AI生态创新平台崛起。
老张意识到,价格战打到底,做与不做都是死。如果产品无法替代服务,那么就需要找到一条融合服务和产品优点的道路,必须跳出传统硬件产品的价格战,未来教育的唯一出路肯定是结合AI的从“工具型”向“服务型”转变。
老张认为:“必须从内部培养AI能力,将产品包装成可复制的服务。”
老张和Kymo都预判了教育行业发展的突破口是AI。
02.
拆解全新商业模式
看清教育集成商的新角色与利润池
在老张看来,他走的“AI技术服务商支撑+教育集成商建平台+学校付费使用”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里,三方是相辅相成的。
AI内生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凭借教育行业里积累的多年经验,老张非常熟悉教育局、学校对教育场景的需求,但是AI+教育早已不是那套老旧模式能应对的。老张意识到,要做到真正转型,就要从内部团队掌握最核心的技术——AI能力,AI融入教育应用设计、开发、维护的全链条上。
论坛结束后,老张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如何利用Kymo AI生态创新平台快速实现AI内生。
并非停留在简单的采购AI应用,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老张将Kymo整合的底层算力与大模型资源变为自己的“AI资源仓库”;借助AI培训,将整个技术团队培养成AI专家;在全程陪跑服务下,老张的技术团队用Kymo开发管理套件完成智能体开发落地。
老张认为,简单的教育智能体采买不是长久之计,智能体本质还是产品,产品旧了就又回到“解放前”了,但是掌握了AI技术就有了壁垒。
从一次性收益到持续性价值
传统教育集成模式的盈利逻辑,基于一次性项目交付,收入与项目数量强绑定。
从学校采购决策看,教育局和学校有一定的空间做出自行采购决策,在AI的教研方面经费充足。老张把落地的AI应用带给教育管理方评估,通过试点推广,将AI应用变成可复制的AI+教育服务。
第一个学校采用后在兄弟学校间的反馈给了老张启发,迅速把这套平台包装成AI+教育服务,推广至区域合作的所有学校,以及教育集团,同样的AI应用和服务带来成倍的效益。
“持续性价值”盈利模式的转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数据隔离。教学数据、身份权限是非常重要的,老张向Kymo提出了需求,在同一个AI智能体管理平台,对每一个智能体做好数据隔离、身份权限划分,以及整个平台的空间隔离。
从客户关系看,学校从“为硬件买单”变为“为效果付费”,这种“订阅制”模式,让老张与学校从 “甲乙方” 转向“长期合作伙伴”。
从收入结构看,老张的业务模式创新包含了线下和线上两方面。在AI应用落地后,就同步上架到了Kymo生态应用市场,利用平台共同推广,跳出地区限制,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无限价值释放。这种带来的 “经常性收入”(Recurring Revenue)能显著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03.
谁先落地,谁赢!
在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里,如同老张的教育集成商不再是硬件搬运工,而是教育服务运营商;
如同Kymo的AI技术服务商不仅是产品提供者,而是生态共建者,赋能教育集成商服务更多场景;
学校不再是采购方,而是需求共创者,通过反馈教学需求,推动服务持续优化。
三者形成的生态闭环,让AI+教育真正服务于教学本质。
现在还有同行问老张:“现在做AI教育,晚不晚?”
在AI爆发、政策利好的时代,作为承接方,老张认为,晚的不是时间,是总在想会不会失败,而没去想不转型会不会被淘汰。手握十几年积累的本地学校资源,不是“要不要试” 的选择,而是“如何抓住” 的机遇。
顺势而为,谁先落地闭环,谁就在AI+教育的成功前沿。